股票杠杆正规操作Position

你的位置:在线配资炒股平台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股票杠杆正规操作 > 股票杠杆正规操作 > “新形象工程”真能带来“新形象”吗?

“新形象工程”真能带来“新形象”吗?

发布日期:2024-04-20 0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海南省三亚市站在深化主题教育整改整治的全局视角,提出抓好抓实防范和纠治“新形象工程”;广东省中山市强调要从思想观念上绷紧杜绝“新形象工程”这根弦;河南省安阳市坚持源头防治,切实织牢防范“新形象工程”机制防护网;重庆市荣昌区坚决防范纠治“新形象工程”,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及时“踩刹车”……

近段时间,全国多地正陆续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《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“新形象工程”问题的工作提示》,明确要求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,坚决防范和纠治“新形象工程”。

什么是“新形象工程”?真的能带来“新形象”吗?

 一 

注意“形象”本来是件好事,但弄虚作假往往弄巧成拙。

当然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想要通过搞一些建设来提升地方发展形象,这本身可以理解。但是如果不顾实际需要,好大喜功追求所谓的“面子”“政绩”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形象工程”,也是劳民伤财的工程。

从“形象工程”到“新形象工程”,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,但实质还是一样的。比如说某地为追求短时间内出“政绩”,盲目决策新建6座驿站,建成后大多逐渐荒废;比如说某地盲目举债建设该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同城快速通道项目,结果市民停车难等诸多问题却没有有效解决;比如说某地投入超9亿元背负20年债务建奢华公园、耗资700多万元的“地标”雕塑、12字的标语花费31万元等等。有网友将这样的“新形象工程”甚至比喻为“盲目贷款买名牌”。

那什么是“新形象工程”?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给出的工作提示中就明确指出,“新形象工程”是指在一些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,仍然在搞非必要、非急需项目,而且通常形式隐蔽、名目巧立。

非必要、非急需,这就是不顾实际需要的表现。这种“表现”也体现在多个方面,比如说,忽视当地自然、人文条件,打造与自身实际不符的城市“名片”,无视群众实际需求,打着“为民谋福祉”幌子超规模建设没有收益的民生类项目,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,搞重复建设、层层建设,豪华“办节”,片面追求“人气”,创建文明城市只注重做“表面文章”,搞“精致”党务,搞“半拉子工程”等等。

和“形象工程”相比,“新形象工程”不仅假借“为民造福”之名,更是以切合了所谓的发展大势而增强其自身所谓的正当性、合理性。“新形象工程”在呈现上的隐蔽性,也让一些地方在推动上似乎更加理直气壮,这也让治理上更加棘手。

但说到底,借“新”之名,也不过是“老套路”披上了“新马甲”,根本上还是一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。

 二 

“形象工程”毁形象,伤民心,这是社会共识。作为一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新表现,“新形象工程”带来的危害,一点也不亚于“形象工程”。

从现实需求看,一些地方不计成本跟风举办各种论坛、各类大会,一些不顾需要建设的豪华公共场馆却门可罗雀,一些单位不合实际地一字万金打造宣传标语……真金白银砸进去,却不顾实际效用、不顾现实需求、不顾实际产出,这首先带来的就是财政负担加重,发展资源的巨大浪费。尤其是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下,花了真功夫搭出的“花架子”,实际上与发展的需求格格不入,损害的也必将是民生福祉。

从形象塑造看,“新形象工程”带来的未必是“新形象”,也可能是在损形象。常言道,当官要为民做主,就要真正“为民谋福祉”。“为民造福”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福,而不是滥用其名,把一些上级领导“可视范围”内的“政绩工程”当成是老百姓的“福”,不能光惦记着领导注不注意,也要多想想人民群众满不满意。决策一旦脱离实际,离人民群众就可能越来越远,最终损害的必然是党委政府的“形象”,本想留下好名声最终也会得不偿失。

从政绩观念看,“新形象工程”体现的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。这种政绩观没有站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立场上,而是打着符合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的旗号,给自己贴金,甚至是“捞金”。这种政绩观一旦传导,有可能会上行下效,让一些原本对这种不切实际、急功近利等做法反感的党员干部,也开始适应甚至是迎合。对于地方而言,长此下去在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上,就有可能“一言堂”背离科学规划办事,这个时候越是“大手笔”就越有可能是“大败笔”。

 三 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下发《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“新形象工程”问题的工作提示》,其中的深意自然不言而喻。对于各地而言,必须深入学习传达,坚决防范和纠治“新形象工程”。

如何防范和纠治?首先就要学会换位思考,多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思考谋划。在推进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上,要弄清楚为谁而建,为谁而谋的问题,要多想想老百姓“要什么”,要多走进人民群众中间思考该“干什么”,要清楚地明白老百姓要的不是“作秀”而是“做事”,要的不仅仅是 “造势”更是 “造福”。对于各地党政干部而言,为人民群众办事,就要瞄向实际需求,容不得半点“虚功”,更不能自我陶醉、自我感动。

要学会过紧日子,把好钢用在刀刃上。在投入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,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,把宝贵资金用于民生急需上,发展紧要处,让每一分钱瞄向的都是民生和事业发展所需及人民所想,让投入更加科学和适用。对于各地党政干部而言,不能让过紧日子只躺在文件里,留在口头上,而是要真正融入日常工作中,算好民生账、民心账。要多把心思“卷”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上,以过“紧日子”换人民群众的“好日子”。

要强化监督问责,让项目建设在阳光下运行。坦白而言,一些立足长远的项目,可能短期内难以见效,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“新形象工程”出现。对于一些主政官员而言,自己拉下的饥荒由“后人”还,也会乐此不疲地推进这样“政绩”快的项目。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?让决策者更清醒,还是要强化问责机制,不能以为“拍拍屁股”走人了就可以万事大吉。要通过严肃的追责问责,要项目建设始终运行在阳光下。要推动专项纠治工作不断走深走实,树立起项目应该立足现实之需、发展之要的鲜明导向。

“天地之间有杆秤,那秤砣是老百姓”。是不是“新形象工程”,搞没搞形式主义,老百姓心中最清楚,也最易看穿。这年头,想要糊弄老百姓,恐怕不太容易!

【执笔】李育蒙

【本文责编】林若川
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莫群
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
【值班主编】蒋玉 刘树强
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‍‍‍



TOP